“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留下的经典篇章,成为了近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深深烙印在无数文艺青年的心里,成为浪漫与别离的最佳象征。
除了徐志摩那优美绝伦的诗作,许多人对他与当时诸多民国文化名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尤其感兴趣。尤其是他与才女林徽因及风情万种的陆小曼之间,那段缠绵悱恻的三角关系,至今仍引发无数议论与猜测。
徐志摩辞世后,陆小曼陷入生活的困顿,失去了昔日依靠,生活窘迫到不得不写信向朋友求助,勉强度日。直到后来,她身边出现了一位神秘男子翁端午,两人微妙而扑朔迷离的关系,也成为坊间津津乐道的话题。
时光流转,陆小曼去世后,她的侄子写信给徐志摩的儿子——也是陆小曼的继子,恳请二人能让夫妻合葬一处。然而,继子以三个理由回信拒绝,使得陆小曼最终无缘安葬于徐家的墓地,留下许多未解的纠葛和心酸。
展开剩余83%说起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这段被称作民国奇闻的情感故事,充满了波折和非议。两人的结合曾被当时社会普遍反对,甚至遭到不少人的指责与非议。
陆小曼最初是在家族安排下嫁给了王庚,然而这段婚姻感情基础薄弱,王庚因忙于公务鲜少陪伴她。于是,陆小曼与徐志摩在不断的相互陪伴中,渐渐产生了深厚感情,度过了无数温馨时光。
那时,徐志摩虽然已顺从父母之意娶妻生子,却依然无法抵挡内心的真情,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陆小曼为此毅然决然地与王庚离婚,并痛下决心打掉了与前夫的孩子,只为能够与徐志摩携手共度人生。
婚礼之日,徐志摩的父亲及家人对这段被视为荒唐的婚姻深感不满,对陆小曼更是态度冷淡。然而,尽管外界舆论嘈杂,新婚夫妻仍沉浸在浓浓的幸福里,爱情之火愈烧愈旺。
可惜,陆小曼因堕胎留下了身体隐疾,徐志摩便带着她辗转名医之间寻医问药。在这过程中,他们结识了翁端午,三人之间结下了深厚友谊,常常一起聚会,唱戏言欢,翁端午甚至常常夜宿于二人之家。
婚后的徐志摩与陆小曼虽曾放下一切相爱,但现实生活中的摩擦和不快依旧不少,最令外界关注的便是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时常引发夫妻间的争执与矛盾。
1931年,徐志摩为赴北平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启程前与陆小曼发生争吵,临行前还托付翁端午多多照顾妻子。谁也没料到,这一别竟成诀别——徐志摩所乘飞机途中失事,不幸遇难。
噩耗传来,陆小曼悲痛欲绝,昏厥倒地。醒来后,她坚持要亲自去接回丈夫遗体,但因身体条件限制,加之徐家人悲愤难平,拒绝了她的请求,派遣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前往山东代为处理。
徐积锴一直对陆小曼怀有敌意,甚至将父亲之死部分归咎于她,态度更加恶劣。陆小曼此时心如死灰,哀痛填胸,仿佛失去了生活的重心,日夜无心饮食,泪水涟涟。
好友翁端午见状心急如焚,便日日守护在她身旁,生怕她一时冲动做出伤害自己的举动。自此,翁端午成了陆小曼的生活支柱,频繁住进她家,甚至忽略了自己的家庭责任,这也引发了外界无尽的揣测和流言。
徐志摩的父亲原本就不认可陆小曼是家中一员,如今听闻翁端午与陆小曼的绯闻,更是怒火中烧,给陆小曼写信警告,称若再与翁端午来往,将断绝她的生活补助。
但翁端午对此反而愈加坚定,他搬进了陆小曼的家,承担起照料她的全部责任,无微不至地关心她的日常。陆小曼心怀感激,坦然接受这份关爱,但两人关系纯洁无瑕,始终保持着纯粹的友情。
后来陆小曼离世,翁端午为她设立灵堂,虔诚祭奠。她的亲属们与翁端午一同操办后事,表侄更写信给继子徐积锴,恳请将陆小曼与徐志摩合葬。
然而,徐积锴毫不留情地列出了三条拒绝理由,言辞间充满了对继母的厌恶与否定。他声称家族从未认可陆小曼,且父亲生前常与她争吵,感情逐渐冷淡,再加上她与翁端午的暧昧传闻,均成为他拒绝合葬的坚实理由。
最终,陆小曼的骨灰无处安放,只能长期寄存于殡仪馆,后来更是下落不明。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入土为安,而陆小曼终究未能享有这份安宁,让人为之叹息。
1988年,陆小曼的侄子侄女在苏州为她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以此寄托哀思,表达对这位姑姑的敬意与怀念。
她一生坎坷,晚年深居简出,沉浸于悲痛与思念中,最终却未能与心爱之人长眠一处。她与徐志摩、翁端午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外界难以窥其全貌,只能凭空想象,编织出才子佳人、风花雪月般的传说故事。
发布于:天津市粤友钱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