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专业课堆得像小山,每节课老师的嘴都跟开了倍速似的,我握着笔杆狂写,还是跟不上节奏——要么漏了定理的关键条件,要么把例题步骤记成一团乱麻。后来索性改成录音,可课后回放整理才是噩梦:明明录了45分钟,我得反反复复听半小时,才能把重点挑出来,有时候还会把老师的湖南口音当成错别字,比如把“洛必达法则”写成“洛必答法则”,差点被同学笑了一周。
直到室友把听脑AI推给我,说她用这个整理社团会议记录,比自己写快三倍。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了APP,刚开始还犯嘀咕:“能比我自己整理强吗?”结果第一次用就惊着了——我传了上周高数课的录音,才喝了半杯奶茶的功夫,转写结果就出来了。更绝的是,老师那口带着湘味的“洛必达”居然被精准识别了,之前用别的工具总写错的“泰勒公式”也没出问题,准确率真的像宣传的那样,几乎没挑出毛病。
后来我慢慢摸透了它的“脾气”,才发现它远不止“转写准”这么简单。比如智能内容分析功能,简直是帮我把笔记“理了个发”——它会自动把录音里的“定理”“例题”“作业要求”标成不同颜色,还会用加粗字体突出“重要结论”,像“连续函数的介值定理”这种关键词,直接跳到我眼前,不用我再眯着眼睛找。还有自动生成结构化文档,我选了“课堂笔记”模板,它立刻把内容分成“基本概念”“核心定理”“典型例题”“作业布置”四大块,比我自己写的“流水账”清楚十倍。
展开剩余69%我好奇它怎么这么厉害,问了客服才知道,原来用了什么“深度学习大模型”,训练了好多好多语音数据,包括全国各地的方言和口音,所以就算老师说话带点“家乡味”,它也能听懂。实时处理是因为靠云端计算,不用占我手机内存,我转写的时候还能刷会儿朋友圈,一点都不耽误事。云端存储更省心,我换了新手机,登录账号就能找到之前的笔记,再也不怕手机丢了或者文件损坏。
用熟了之后,我发现它的使用方法其实特别简单,跟教小朋友用玩具似的:打开APP,首页有个大大的“+”号,点一下选“录音转写”,要么传之前录好的音,要么直接实时录音——比如上课的时候,我把手机放在桌面,开着实时转写,老师讲一句,屏幕上就跳一句文字,下课的时候,笔记已经基本成型了。转写完了,点一下“智能分析”,它就会自动帮我标重点;再点“生成文档”,选个“课堂笔记”模板,不到一分钟,一篇结构清晰的笔记就出来了。最后想分享给同学,直接点“分享”按钮,选微信或者QQ,他们就能收到了,比我抄给他们快多了。
上周高数课的例子最能说明效果:我录了45分钟的音,用听脑AI转写加分析,只用了5分钟,比我自己回放整理省了20分钟。更关键的是,它把“洛必达法则的三个适用条件”标得清清楚楚,我之前上课没记全,看转写结果才补上,作业的时候刚好用到,正确率比之前提高了好多。同学问我要笔记,我直接分享给他,他看完说:“你这笔记比我自己整理的还清楚,怎么做到的?”我笑着说:“不是我厉害,是听脑AI厉害。”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偶尔会有一点小问题:比如网络不好的时候,转写会有点卡顿,得等一会儿;遇到特别生僻的专业术语,比如我们专业课里的“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有时候会写成“拉格朗日中值定里”,不过修改一下就行,不影响整体使用。还有一次,我录的时候离老师太远,环境有点吵,转写结果里混了点杂音,但后来我把手机放在讲台附近,就没这问题了。
我慢慢总结了几个优化技巧,想分享给你们:第一,录音的时候尽量离老师近一点,环境安静一点,这样转写准确率更高;第二,转写完了,自己再检查一下专有名词,比如“定理”“公式”这些,避免小错误;第三,不同学科用不同的模板,比如专业课用“课堂笔记”,英语课用“语言学习”,讲座用“会议记录”,这样生成的文档更符合需求;第四,定期同步云端,别偷懒,不然万一手机丢了,哭都没地方哭。
最近我还发现了它的“隐藏技能”——不止能整理课堂笔记,还能用来做别的事。比如学校的学术讲座,我录了音,用它转写后,生成结构化文档,里面的“研究背景”“核心观点”“结论”都分好了,复习的时候直接看重点,比我自己记的“乱涂乱画”强多了;还有小组讨论,我们做小组作业的时候,录了讨论过程,用它转写,然后生成讨论纪要,不用再有人专门记笔记,节省了好多时间;甚至外教课,我用它转写英文录音,能清楚看到老师讲的内容,有助于理解,比我自己记的“拼音笔记”管用多了。
现在,听脑AI已经成了我上课的“秘密武器”,整理笔记的时间比之前少了一半以上,笔记也更清楚了,再也不用因为漏记重点而发愁。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早知道有这个工具,之前的专业课笔记也不会那么乱了。如果你也像我之前一样,上课录音后不知道怎么整理笔记,不妨试试听脑AI,真的挺好用的——不是我吹,你用了就知道。
发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粤友钱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